德国工业技师双元制培养值得借鉴

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随着大学开学季的到来,高职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各种职业技师,这些技师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高技能人才,在生产、管理和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技师培养体系,其中德国的工业技师培养体系颇为引人注目。

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说过:“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师。”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偏激,但也反映出高技能人才对于德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德国制造的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得益于高科技人才的持续创新,也得益于高技能人才的卓越贡献,其中一个“秘密武器”就是“工业技师”。

工业技师是一类介于工程师、技术员和技工之间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具备动手能力,还具备创新设计能力,能够将设计理念转化为高精尖的产品。德国的工业技师通过国家统一的技师资格考试获得资格,是德语区国家独有的特殊技能人才。这些技师能够完成一些其他国家的技工难以胜任的任务,因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被誉为职业教育的“黄金标准”。这一模式巧妙地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双元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量的职业技工,而德国职业教育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双元制教育的成功,还在于高级继续教育阶段的“工业技师”培养。

在德国,工业技师的培养大致分为两步。首先是在双元制体系内成为技术工人。双元制毕业的技工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可以申请参加工业技师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通常由各地的工商会等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学习内容涵盖生产管理、质量保障和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工业技师培训旨在使技工具备更高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以胜任企业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

在德国,工业技师培训班学员需要经过大约30个月、每周10小时的严格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在学员熟练掌握技工所需的生产加工技巧等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课赋予其组织加工生产、质量保障和生产成本管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人员管理的“软技能”。培训结束后,企业会对学员进行评估考核,合格后学员可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工业技师在德国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早已超越了以往“师傅告诉徒弟怎么做”的简单模式。他们不仅要带领技工团队高质量完成生产目标,还要在理解新产品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产能、设备和人员实际情况,组织好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工业技师起着连接管理层与技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枢纽带作用。

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和生产流程管理日益扁平化,工业技师需要具备更多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德国的技师培训和考试也随之增加了新的要求,包括产能和人员企划、生产流程优化、参与新开发产品投产的投资和成本评估、工艺改良以及工人再培训的企划等。对技师能力考核的新项目包括新技术产品的组织生产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以及电子数据处理软硬件的应用能力。

有人将德国工业技师的角色比作足球教练——以前是个好球员,当了教练以后,你不必每个位置都会踢,但重要的是,你既懂球,又懂得如何组织团队作战。这个比喻恰当地反映了工业技师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德国的工业技师在企业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广泛的晋升空间。他们不仅是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还可以逐步晋升至车间主任、生产经理等管理职位。此外,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工业技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自工业革命以来,德国社会形成了崇尚技术的氛围。连大文豪歌德家里都有工作间,里面摆满了各种机械修理工具,歌德闲暇时会在里面修理各种机械玩意儿。现在,工业技师在德国社会受到广泛的尊敬和认可,收入也相对可观,远高于普通工人,在某些行业中超过了普通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结合,使得德国工业技师成为一种受人尊敬且充满吸引力的职业选择。

德国工业技师培养模式不仅依赖于广受赞誉的双元制教育,更得益于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工业技师不仅在技能上达到了高标准,管理和领导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升,这让他们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其他国家在借鉴德国模式时,或许可以考虑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背景条件,探索适合本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责任编辑:朱佳琪(EN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