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从“撑粤语”到唱粤剧,听见岭南新韵

2024年8月初,暑气正盛。一大早,北京安徽会馆就传出阵阵戏腔,稍显稚嫩却有板有眼。

舞台上,来自广东省佛山市里水小学的“小戏骨”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少儿粤剧《哪吒》。此次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粤剧名旦吴非凡带队,作为“戏曲进校园”的优秀成果,前来北京参加汇演。

排练时认真严厉的吴老师,私下里却是温柔可亲的“孩子王”。这种鲜明反差来自吴非凡对粤剧艺术追求的纯粹和执着。

粤剧是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作为传承人,吴非凡十分注重“正音”。“语言是地方戏种的基础,是民族色彩的来源。粤剧以广州话为标准,特别是板腔式的表达,不正音,你就演不了戏。”

“九声六调”塑造了粤语的优美韵律,也令基于粤语的文艺创作和演绎颇具挑战性。受制于粤语体系的影响,粤剧素有“过海容易过江难”之说,大众化更非易事。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粤剧人也不断调整方向,朝受众的期待靠近。新编现代粤剧《隆平稻香园》融入说唱、爵士等流行元素;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探索传统戏曲新形态,俘获年轻观众的心;情境粤剧《船说》将舞台搬到珠江游船,运用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营造沉浸式体验。

岭南文化开放包容,赋予粤剧融合创新的基因,也因此,粤剧推广的抓手格外多元。舞台之外,吴非凡还参与了许多日常类推广项目,让粤剧以课本剧、公益宣传片等方式融入生活,达到“借船出海”的效果。

出身粤剧世家的吴非凡时常感慨,年轻一代接触和学习粤剧的途径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他们更有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意识。”

名角好戏,推陈出新,一代代粤剧人的努力探索从未停歇。粤剧这株“南国红豆”,正在更多人心中播撒,长出新的枝芽。

统筹:李霏霏

执行策划:杨力尉

摄像:钟天朗(实习)

出品: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作:新华空间音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