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试吃星巴克人造肉:和真肉很像 能吃出豆制品感觉
4月22日,星巴克中国正式推出“人造肉”午餐菜单——别样牛肉、新善肉系列。
星巴克“人造肉”系列餐食包括:别样牛肉青酱意面、别样牛肉经典千层面、新善肉蘑菇谷物碗等五款新品,价格在59-69元不等。
日前,新浪科技第一时间品尝了星巴克的植物肉新品。在这五款新品中,三款为植物牛肉食品,供应商为去年红到发紫的美国人造肉巨头Beyond Meat;两款为植物猪肉食品,来自香港品牌Omnipork。
经过试吃,植物牛肉食品的共同点在于,肉均以肉糜、肉粒形态出现,并不是大块,存在感不强,但很有肉的感觉,味道和真肉很像,但如果仔细分辨,还是能吃出豆制品的感觉。
人造肉分为两种,一是用植物原料,模拟肉的口感;二是用动物细胞造肉。目前,国外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国内的Omnipork、珍肉等等,都是以大豆、豌豆等为原料制作的植物肉,更接近真肉定义的培养肉因成本高昂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人造肉从去年开始站上风口,5月初Beyond Meat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随后股价一路飙升,市值一度从38亿美元冲破150亿美元,人造肉行业也因此迎来高潮。但在国内,这种新型人类替代品的认知度远不如国外。
在肯德基、星巴克之前,已经有多家中小餐饮企业和人造肉公司合作,但真正唤醒食客,靠的还是巨头入场。
从价格来看,以星巴克的几款新品来看,植物牛肉意面和千层面的售价是69元/份,植物猪肉沙拉和谷物碗的售价是59元/份,高出其他简餐20-30元。
国产品牌Omnipork也不便宜,230克一包的纯素肉肉饼售价28元,相当于一斤60多;另一国产品牌金字火腿的去年10月销售的牛肉味植物肉饼规格为220g/盒,2盒尝鲜价为118元,约合134元/斤,远远高于真肉价格。
人造肉在美国之所以更有说服力,与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无关系。
据统计,美国肉类消费量在2018年创历史新高,人均食用222磅(约合100公斤);而在同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肉类33公斤,这一数字仅为美国消费量的约1/3。
此外,中国历来都以爱吃蔬菜闻名。Statista 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城镇家庭人均年蔬菜消费量均在100公斤上下。同期美国人均年蔬菜消费量在2017年达到最高157磅(约合71公斤)。
饮食结构的差异,给人造肉行业的推广也带来困难。“用假肉劝美国人吃蔬菜”这一套在中国未必行得通,反而会引发疑问,“为什么不直接吃真肉?”
目前,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人造肉食品普遍比真肉更贵,但有网友表示,植物肉听起来比较契合素食主义和环保观念,依然愿意尝鲜,但复购意愿不强。如果你对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等问题感兴趣,不妨来试一试这些植物肉。
中国饮食中本身包含大量豆制品,80、90后成长过程中也都吃过“手撕素肉”、“香菇肥牛”等等模拟真肉的零食,因此对人造肉的概念并不买账。这一点在肯德基“新能源鸡块”微博下的评论中可见一斑,有网友直指其为“炸豆腐”、“炸豆泡”。
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在口味上取胜,可能人造肉是寻求长期发展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