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8月22日,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在贵阳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围绕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形势与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方法展开积极讨论,共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展示会上,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说,加快培养更多具有全球治理能力的人才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携手应对挑战、共同解决问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希望和关键。

聚焦如何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这一话题,与会专家学者立足自身实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创造开放环境,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杨进表示,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首先要国际化,不能关起门来办。要抓住机遇,强化合作,共同培养。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要强化交流互鉴。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校长王凤友年轻时曾留学瑞典。他表示,在研究生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那时我们几乎每周都能参加国际知名专家教授的学术交流活动,这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特别有帮助,这也应该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推崇的一个重要活动。”

以项目引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对高校而言,国际化与高层次项目是相辅相成的,高效的国际化能赋能高层次项目推进,而高层次项目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和窗口,做好高层次项目,就是实实在在地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蒲跃朴说。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伦敦大学学院教授Lan Eames认为,在追求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提醒老师和学生,真正的研究要赋予学生能够洞察问题的知识工具。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朱依谆认为,培养人才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潜力,激活主动性,引导他们从源头去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未知。

此外,提升全球胜任力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院长应品广认为,要将全球胜任力作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通过圆桌对话的形式,分享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面向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和做法。